一个没有凝视的空间,和公众号文章有交集。

可能是二十年前大学社区的生活



昨天傍晚和我妈散步,说到我们住了二十年的这个小地方,变化也是很大,大多时候看以前的热闹景象是人去楼空的。


这个地方是一个大学,最早的时候是一个封闭的社区,除了学生就是老师,不然就是学校各个部门和职能单位的职工。曾经有汽车班、食堂、教室、实验室管理员、学校工厂工人。


据说在我妈妈小时候,工会每周五晚上都组织在一个露天篮球场放露天电影。那时候人单纯和善,我妈妈她们每次放学就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个方框框,里面写上“有人”,然后那个位置就真的没有人占。晚饭后她们就从家里一人搬一个小板凳,到那个“有人”的框框里坐下看电影。有时候放少林寺,有时候放高山下的花环、平原作战、小花、有时候又是黄土地,每周都有。


那时候星星还很多,云很淡风很凉,人也单纯。抬头不见低头见的,今天张三家的姑娘去参加了学校游泳队,明天李四家的儿子在准备高考。附属小学中学一路读上来,大学也就顺便考了这个学校。上了大学以后,宿舍楼下弹弹吉他,周六的时候男男女女跳跳交谊舞再自由恋爱一把。



我小的时候,汽车班还存在,中巴车票1块钱一张,第一直接到人民广场,最开始好像叫作春雷广场,也就是现在的筑城广场。还记得那时候我妈每天早晨要带我坐中巴车去市里上幼儿园,因为学校附属的幼儿园嫌我太小,小小班都读了两年还不让我升班。每天早晨都有一个阿姨和我们一起坐车出去,上车以后往后面坐,我和我妈在前面就会先买票。前三次我妈妈都主动给阿姨买车票,阿姨从来也不说也帮我们买一买,后来第四天,我妈妈就说“今天我们的车票各买各的哦。”想起来也是好笑的。


其实对于这个住的地方,印象最深的,一直延续到我小学时期的,还是国庆节的游园会。我印象里的游园会灯火通明,社区里所有人都出门了,老的小的,带着孩子的。每个单位、每个院系、甚至食堂都会摆上小摊儿,挂上主要是蓝色的一闪一闪的彩色灯泡,摆上各种游戏,桌上旁边放着各种各样的礼物,参加游戏的人,赢了的都可以得到一些奖品。


最简单的应该是摸鹿鼻子吧,闭着眼睛走过去,手伸得长长的,摸中了鹿鼻子就有小礼物,有时候悄悄地睁开眼睛瞄一眼又继续假装闭上眼睛往前走,被摆摊儿的学生发现了他们也装作不知道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给我们这些小朋友一套三角板啊、一支铅笔啊、一块橡皮擦啊当做礼物。还有钓鱼,亮晃晃的彩灯围在摊位周围,一个盆子里装满水,里面漂了好几只假的小鱼,摆摊的学生或是学校老师给你一个钓鱼杆儿,上面有一个松松的钩子,吊起来的鱼数量分好几等,奖品个不一样。那鱼钩是最松的了,有时候刚把小鱼拎起来,就瞬间掉回水里,引来周围人一阵大笑。每个人有个两三次参加的机会,没成功就区别的摊位转转吧。最好的奖品可能是一块毛巾、漱口缸或者一管牙膏吧。


猜谜语作为一个小学生勉强还能应付,摆摊的人会特意拿一些简单地谜语给我们,大多都不是字谜。猜中没猜中大家都提示又提示,最后终于猜中了,开开心心的发一个小奖品给你,开开心心地去下一个摊位。最难的是灯谜,哇,实在太难了,大学生都猜不出来,何况我们小学生啦。一般这种摊位我们都过去随便看看,然后讪讪地走掉,反正也听不懂别人在猜什么。


一晚上游园会结束,拎了个塑料袋儿,里面全是三角板啊,尺子橡皮铅笔的,最好的是有几颗糖,有把牙刷梳子之类的。开开心心回到家,洗脸洗脚然后睡觉。


现在这个社区还是大学,只是变复杂了许多,也没什么好玩有趣的事,唯独不变的可能是夜晚的风还是很凉,不提罢了。


评论

© 惊蛰 | Powered by LOFTER